许多父母都认为未满周岁的宝宝什么都不懂,让他吃饱睡好就可以了。事实上,宝宝在长身体的同时,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同样也在飞速成长,父母不能忽视宝宝的心理安全养护。 对宝宝来说,亲情是天然的和谐剂、营养素和定心丸,母爱更是能促进宝宝健康地生长。宝宝自出生后,就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刺激,形成条件反射,这标志着其心理活动的萌芽和发展。此时,宝宝迫切需要感情上的亲近和身体上的爱抚,母亲应多给宝宝必要的爱抚和情感依托,如皮肤、身体接触、抚摸等,这对宝宝心理发育有很大帮助。宝宝长久地处在自己熟知的母亲身边,就能避免产生害怕的情绪,继而避免出现易哭闹等情绪障碍。 父母要多给宝宝动作、行为发育的帮助和训练,促使宝宝逐步适应环境和外界刺激。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,宝宝刚出生时,和成人离家一样有恋巢心理。因此,要在一定时期内延续子宫时代的环境和习惯,如抱宝宝时将他的头搁在妈妈心脏处,让他能听到妈妈熟悉的心跳。为了锻炼宝宝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,还可以帮他做些轻柔的远动,缓解肌肉紧张,如抬头、翻身、站立、四肢伸展等。这些是为了避免宝宝因环境的突然改变而产生心理不适应。当然,这些训练应逐步加强,而不是给予“突袭”。 为培养宝宝良好的心理素质,父母在护理期间多逗宝宝,说说话,唱唱儿歌,传达自己轻松愉快的心情,既能增进宝宝听力,又可培养其乐观情绪。另外,家长还要有意识地对宝宝进行早期智力开发,这有利于辅助宝宝藏心理成长。一位母亲说,在她的孩子6个月左右时,她每天都定时翻看色彩鲜艳的儿童读物,在她讲述书中内容时,宝宝听得很专注。有一次,她翻书略作停顿,宝宝竟表现出烦躁、欲哭等情绪,直到她重新开始翻阅,宝宝才安定下来,结果这个宝宝长大后不仅爱看书,学习也颇自觉。这说明宝宝小时候的习惯对未来的学习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。 心理养护得当的宝宝一般不认生,也不爱无故哭闹,并能很快适应陌生环境,表现活泼机灵。但心理养护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父母从此可以高枕无忧,因为宝宝的心理成长和身体成长一样,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需要家长长期的精神投入。不过,家长也不要因怕造成心理负面效应而对孩子过分溺爱,因为溺爱常常是导致“问题宝宝”出现的重要原因。所以,家长千万别忽视宝宝的心理养护。 |